良心百科

首页 常识

黑白无常的来历故事 :雨来了,伞没来,人却永远地离开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11 17:11:10    

谢必安对范无救说:“你在桥上等我,我回家拿伞!”范无救等着,刮风了,继续等着,下雨了继续等着,河水涨上来淹了桥,还在等着……

谢必安拿着伞开心地回到桥边,范无救已经被水冲走了!谢必安一边哭一边解下裤腰带,挂在桥柱上,往脖子上一套,紧跟范无救的脚步而去。

范式与张劭相约在明年重阳节相聚,然而范式却忘记了约定,等到重阳那天才想起,眼看赶不上与张劭相见,情急之下拔剑自刎,用自己的鬼魂去见张劭,完成当初定下的约定。

尾生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一起私奔,地点就定在村口的小桥上。尾生先到,却迟迟不见姑娘,此时大雨倾盆,尾生抱着桥柱等待姑娘;接着山洪暴发,河水上涨,眼看就要没过眉毛,尾生仍然抱住桥住不松手!

洪水退去,姑娘来了,看到抱着桥柱的尾生已无生命迹象,悲痛之下一头扎进了河里,自尽了……

  • 谢必安与范无救的事迹感动了阎王爷,于是封他们为黑白无常,专门负责押送去往阴间的鬼魂;
  • 范式的事迹同样感动了很多人,东汉的汉明帝还为他建了一座庙,起名为“信义祠”。
  • 尾生与姑娘的故事记载于《庄子》,他们的事迹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代代流传下来,而尾生抱的那根桥柱,更是成为守信的标志。

“守信故事”的深度分析——黑白无常

黑白无常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道教传说人物,负责捉拿和押送鬼魂,民间对于黑白无常的来历,流传最广的就是“守桥等伞”这则故事。

谢必安是白无常,范无救是黑无常,当然他们还没有被封为黑白无常的时候,用的自然是凡间的名字。

谢范二人自小就是好朋友,感情非常深厚,经常在一起玩耍。有一次出去游玩时,两人刚走到南台桥上,忽然天色暗了下来,好像马上就要下雨。

谢必安说:“兄弟在此等候,我回家拿伞,回来我们继续逛街,一起观赏雨中美景!”

范无救开心的答应了,于是就有了文中开头一幕,为了一把雨伞,等了一辈子!

谢必安看到好友离世,内心是自责还是悲痛呢?我认为自责的成分更多一些,不然他也不会自己吊死在桥柱上。

此时的谢必安一定会想:“当初我让好友过了桥,去一个安全的地方等多好?或者我回去拿伞的步伐再快一些,早点赶回来,我的好朋友就不会被水淹死了!”

那么范无救在大水没顶的时候,他的内心又是怎样想的呢?

他在担心朋友为何迟迟不归,是否出了什么意外?如果是这样,那他应该马上放开桥柱,去寻找朋友才对;

他在桥上等候,等朋友到来的时候,大声呼叫:“危险!不要过来,马上离开这里……”如果是这样,他也应该离开这里,在朋友来的路上拦截,告诉对方勿涉险地;

他或者抱住桥柱,坚守在桥上,担心朋友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自己。可是,水都要淹没头顶了,就算朋友回来看到的也是一片汪洋,到哪里去找自己?

范无救的行为是非常矛盾的,他在桥上等朋友送伞,下雨了依然在等,如果此时有路人问他,将会出现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

“先生在此做甚?”

“等朋友送伞。”

“马上下雨了,你先去找个地方避雨吧。”

“不,我等朋友给我送伞。”

“你全身都淋湿了,拿伞来还有什么用?”

“有伞就不会被雨淋到。”

“可是你已经被雨淋到了,快找地方避一避吧!”

“不,我要等朋友给我送伞!”

范无救不是瞬间被水淹死的,从下雨到河水上涨肯定有一个过程。他等朋友送伞,而伞是为了遮雨,此时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淋湿,伞也失去了意义,但他依然在等候着,这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散文:

他手里撑着一把破伞,雨点透过伞打在脸上,他仍然撑着;只剩下伞骨他也仍然撑着,只要撑着伞,心里就踏实多了。

这是一个悲催的故事,破伞已经失去了伞的功能,但主人公却依然撑着,只为获得心理安慰。

范无救也是如此,桥上等伞是为了拿伞遮雨,当大雨来临浇透全身的时候,伞已经没有意义了,完全可以放弃等待,直接去找谢必安。

但是他没有,他就是放不下心里的那份承诺,认为只要我守着,谢必安就一定会来找我,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一定要守在这里!这样的心理,与撑破伞走在雨中的人有什么分别?无非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慰罢了。

“守信故事”的深度解析——范式

范式这则故事听过的人估计不多,他与张劭的交情很深,两人约定来年重阳节相聚,但是范式太忙把这事给忘了。

第二年重阳节那天,范式突然想起要去见张劭,但是两人相距甚远,就算骑马也不能赶到。为了守约,范式决定用一个非常“高科技”的方法——自刎!

因为他听说,人的鬼魂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瞬间转移。于是他真的这样做了,而故事里范式的鬼魂也确实飘到了张劭面前,成功完成赴约。

这则故事也是古代“守约”的代表作,但是这个守约的成本很高,而且风险也大!

范式只是听说人的鬼魂可以瞬移,却从未亲眼见过,他就去冒了这个风险。当然,鬼魂的说法是迷信,我们现在可以完全否定范式的做法,但在故事中,为了配合范式完成守约的行为,我们暂时忽略这种不科学的情节。

范式用没有验证过的方法,去尝试完成一件“小小的约定”,这显然是不对等的。

假如,你要参加同学的生日会,但由于睡过头了,离约定时间只剩5分钟,此时有人告诉你,骑着扫帚说一句咒语就能飞起来,相信你一定会去尝试;但要你骑着扫帚从楼上跳下来,我相信没有人会这样做,因为付出与回报完全不对等!

为了参加一个生日会,有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谁会愿意?

范式用鬼魂赴约,其实也算是失约,因为当初约定的是范式这个“人”前来相聚,最后来的却是“魂”。

如果用范式与张劭这个事件来鼓励大家守约,那是一种畸形的鼓励,可以说是“毒鸡汤”。

范式与张劭的约定,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约定,无关痛痒的约定,他还有更重要的约定:比如他要赡养父母的约定,他要陪伴妻子的约定,他要养育儿女的约定……

这些约定他都没有完成,就为了一场重阳节与朋友相聚之约,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导致人生中其他重要约定全部违约,这样的的人还能成为“守约”的榜样吗?

“守信故事”的深度解析——尾生

尾生与姑娘相恋,但是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于是双方约定一起私奔,地点定在村口蓝桥。

尾生到桥上,姑娘迟迟不来,尾生抱着桥柱等,直到被水淹死也没有松手。

这个故事我觉得不应该编在“守信”的主题里,应该放在“爱情”那里,因为尾声的死不是因为他守约,而是“殉情”。

古代的婚姻都由父母做主,想要自由恋爱,几乎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再比如探清水河的男女主角,都是封建时代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尾生与姑娘的爱情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虽然两人决定私奔,想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路线,但是当尾生在桥上迟迟不见姑娘的到来,心中已经猜到一二。

姑娘不能如期赴约肯定是出了意外,不管是姑娘被父母囚禁,还是姑娘在路上出了意外,都是尾生无法接受的。

所以此时的尾生心已死,当雨点拍打在他身上,河水涨上来淹没他的时候,他没做抵抗和自救,因为心已经死了……

结束语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当一个人失去信用,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但是当守信的代价是要付出生命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衡量一下,是否值得?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