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常识

官宦和宦官的区别是什么(宦官的潮起潮落)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8 09:06:08    

宦官,各位看官看好了,不是官宦,虽然只是调整了一下字的前后顺序,但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说一个人是官宦之后,那是褒义的恭维。要是说错了,把官宦换成了宦官,那不仅不是恭维,这和骂人祖宗基本没区别了。

“宦”,是星座的名字,由四星组成,位列帝王星的西侧,因此用作帝王近侍者的名称。宦官,又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得被阉割的奴仆。

宦官在我国出现得很早,周朝时,中央政权和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诗经》、《礼记》、《周礼》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主要负责宫廷杂事,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能博得皇帝信赖,有可乘之机,有的宦官能担任朝廷大臣,有的则是王朝的催命符。

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宦官才全部由阉人担任。

秦时的宦官一般是由身份卑贱的人充任,如处以宫刑的罪人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

嫪毐就曾假冒宦官进宫,与太后赵姬私通并育有两子,秦王政八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居山阳,建毐国,权倾一时。

秦朝二世的丞相赵高也是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的教训,用文士充作中常侍,以遏制宦官势力。

从东汉开始,宦官开始转由阉人来充任(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他们传达诏令,掌管文书,皇帝常利用他们牵制外戚、士大夫等人。

东汉有名的宦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蔡伦,他不仅是“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创始人,还是制作刀剑的大家,崔寔在《政论》中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蔡太仆”、“龙亭”,指的都是蔡伦,他已成为兵器的“品牌”。

唐代时设内侍省,其长官为少监。唐太宗时,对宦官的限制就比较严格了,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品阶为三品,且数额有限。唐玄宗时,宦官多到泛滥,仅四、五品的就有一千多人,三品左(右)监门将军的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唐肃宗一朝初期,宦官就掌握了神策军和中威军等禁卫机构。

《资治通鉴》记载:“自元和(唐宪宗)之末,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人之右,人莫敢言”。

最有名的当属高力士,他是大唐最有权谋得太监之一。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明皇的旷世之恋,也是他在马嵬坡益死了杨玉环。

辽国,《辽史·百官志》中记载,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比如“太府监。”

元代的太府和各监,多有“太监”这一官职,但这里的“太监”并不是指宦官。

明朝时设四司八局十二监,总称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一名,到明末,宦官人数多达万人。

明英宗时的王振开明代宦官专权的先声,从此以后,宦官之祸层出不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间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权跋扈、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清代“太监”一词成为了宦官的统称,设总管太监为首领,受内务府辖制,具体有敬事房管理。裁撤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员比明朝减少良多。就算如此,清朝还是出现了大名鼎鼎的安德海,以及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最后这位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

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宣布宫中永远不用宦官,宫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担任。伪满洲国时有少量的太监,但在抗日战争后,太监制度成为历史。

其实用阉割过的男人作为宫廷内侍并非中国独有产物。

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波斯、印度等古文明都曾经有相同的做法。

《圣经》新约中亦有向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福音的记述。英文中太监(eunuch)一字即由希腊文“守护床的人”转变而成 。

古代埃及和罗马都有把少年奴隶阉割之后,送到大贵族家中当侍仆的事。

阿拉伯和土耳其的皇室和贵族也把不少奴隶阉割后,当做后宫家奴的情况。

在欧洲古希腊时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名著《历史》一书中指出,当时希腊的宦官,来源于西亚的波斯帝国。那时的波斯人认为,被阉割后的宦官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

早在公元前6世纪,著名的波斯王大流士,就曾向巴比伦和亚述地区索要阉割男童,仅一批就达500名之多。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