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常识

古代免死的“丹书铁券”是怎么回事?有它真的可以免死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5-04 12:56:31    

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使其世代可享受某些特权,尤其是犯常罪免死的凭证。丹书铁券很早就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除了有数的几个朝代外, 几乎贯穿中国历史的始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丹书铁券

“铁券”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它的雏形是战国时期的“铜节”。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对那些曾帮助他推翻秦王朝、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创建大一统政权的良臣猛将颁赐铁券,并把它作为极其重要的档案凭证材料,典藏于石室金匮,以此达到笼络臣僚、驾驭功臣的目的。汉初的开国功臣皆封为诸侯,并得到了丹书铁券。

当时的铁券还无免罪免死等许诺,仅是皇帝颁给功臣的一种封侯的凭证和荣誉。到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皇帝颁赐给功臣、重臣的铁券文书,较之两汉时期有所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发给宗室、亲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用的。隋唐时期,皇帝为功臣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功臣、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的领袖皆赐给铁券。宋、元、明、清时期,铁券文书的颁赐趋于完备。

北宋初年,赵匡胤一方面削弱藩镇势力,另一方面广施恩惠,颁发铁券拉拢臣僚。明代朱元璋对铁券文书的颁赐尤为重视,规定了一整套制度。皇帝根据功臣、重臣爵位的高低分为七个等次,各依品级颁发给铁券,不准逾越。此外,还将铁券的颁发列入朝廷的最高典仪之一,把颁赐铁券看作是朝廷的一件重要大事。以铁券封赠功臣,史书中多有记载,但唐代存世的铁券却极为罕见。

那有了“丹书铁卷”真的就能免死吗?

人们对“丹书铁券”充满好奇,主要原因是传说中它有“免死”的神奇功能,持有此物的大臣及其后人,犯了死罪可以凭“丹书铁券”而免除死刑,故民间又称此类铁券为“免死金牌”。

但这种认识并不准确,淮阴侯韩信、留侯张良、相国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他们都是首批“丹书铁券”的获颁者,但后来韩信不仅本人被杀,而且被“夷灭三族”。

萧何

至于萧何,有人状告他用低价强行购买土地和房屋,所涉金额巨大,他没有因为手持“丹书铁券”就能法外开恩,一样被关进了大牢,虽然他最后侥幸逃过一死,但并非“丹书铁券”的作用,而是因为有大臣不断为他求情,认为他罪不至死。

还有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周亚夫,晚年时他的儿子被人告发,廷尉直接来抓人,“丹书铁券”毫无用处,周亚夫想不通,以绝食相抗议,朝廷不理会,周亚夫竟绝食而死。汉代的“丹书铁券”现在已看不到实物,有人认为那时的铁券上还没有“免死”的内容。

确实,“丹书铁券”可以免死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开始规定持券者犯死罪时可以“免死”1至3次,以后次数不断增加,最多的可达10次,以上提到的“钱镠铁券”里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的记载。

据史学家统计,唐代获颁过“丹书铁券”的大臣中正常死亡的有30人,包括被处死等死于非命的多达18人,还有13人死因不详,从中可以看出所谓“免死”并不可靠,至少不绝对,有的罪责也许可以饶恕,但真到了不能饶恕的时候“丹书铁券”就成了摆设。

有些人虽然手中有“丹书铁券”,但犯罪后一样惊恐不安,因罪而自杀者大有其人,这说明就连他们自己都明白所谓“丹书铁券”并不那么灵验。

古代帝王们出于笼络功勋之臣或地方拥有实力者的需要而向他们颁发“丹书铁券”,本意只是一种恩典,希望他们为江山社稷继续做出贡献,如果获颁者真的以为自己从此就享有法外之权,可以为所欲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只要是有所作为、想对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负责的帝王,都不会允许有人无限度地挑战律法,在这种情况下,象征特权的“丹书铁券”反而会成为一部分人的“催命符”。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