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常识

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石窟是什么石窟(云冈石窟从北魏开始开凿)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0 11:00:39    

位于山西大同武州山南麓的云冈石窟,从北魏时期开始开凿,共经历了早、中、晚三个开凿阶段,最终成就了59000余尊造像的伟业。第一,早期石窟,即昙曜五窟;第二,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第三,晚期石窟,为迁都洛阳后所建数量庞大的小窟。

云冈石窟的经典造像

第一,早期石窟,即昙曜五窟

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云冈石窟最早的石窟即昙曜五窟,也就是现在编号第16~20窟的五座石窟,这五座石窟是由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由高僧昙曜选择了山西大同以西16公里的武州山,最先开凿的五座石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

昙曜五窟中最有名的第20窟露天大佛

昙曜五窟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主佛像均模拟北魏王朝道武、明元 、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象征北魏皇帝是如来佛的化身。其中第二十窟的主尊是云冈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俗称露天大佛。昙曜五窟整体的风格是造像巨大,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

雄浑、质朴风格的昙曜五窟造像

第二,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

如果说早期的昙曜五窟以造像巨大、雄浑为特征,那么,进入中期阶段,云冈石窟开始进入精美、精细的造像阶段。中期的石窟开凿时,北魏正值孝文帝太和年间(471-494年),是国力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因此有巨大的财力,集合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来造像。

中期石窟的造像精美绝伦雕刻精细

中期的石窟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中期石窟主要为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呈现出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与早期昙曜五窟的质朴、异域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中期石窟的形制也更为繁复

第三,晚期石窟,为迁都洛阳后所建数量庞大的小窟。

应该来说,从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后,北魏官方开凿石窟的局面被改变了,云冈石窟从此之后开凿的石窟,都被称为晚期石窟,晚期石窟最重要的特点,是数量庞大的小窟。因为这些洞窟不再是官方开凿,而是由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

晚期石窟的规模更趋小型化

晚期的石窟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由伟岸、丰满,一改为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是典型的人物汉化的特征。

雕刻工艺精美的彩绘洞窟石像

应该来说,云冈石窟从北魏文成帝时期开始开凿,一共经历了60年,早、中、晚三个不同的开凿期,而每一个开凿期的风格和造像工艺都不一样,时代的发展特征非常明显,值得在欣赏云冈石窟的时候,细细揣摩、体会。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