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实时讯息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0:33:00    

  长城是中华民族书写的无言史诗,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2006年10月,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建设长城保护员制度。甘肃省敦煌市转渠口镇吕家庄村村民张吉全应聘成为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文保员,后来他的妻子闻春瑜也成为一名文保员。图为2024年7月16日,张吉全和闻春瑜夫妇沿着汉长城巡护。新华社记者 马宁/摄

  长城的修筑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与杰出的民族智慧。在长城修筑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秉持“天人合一”理念,努力将自然天险与防御工事相结合,体现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长城与沿线地区广袤的山岭、草原、森林、戈壁、沙漠、农田、绿洲等融合,形成雄浑、壮丽的独特景观。比如,山海关北依角山、南临渤海,长城蜿蜒山岭、伸入海中。北京怀柔的箭扣长城,修建于陡峭悬崖之上,如满弓扣箭,故而得名。长城的建造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自成体系、不断发展、日臻完善的砖石、夯土建筑营造技艺及建筑工程管理的完善体制,展现了军事防御体系的缜密设计与完备功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建筑奇迹的物质见证和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将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如此评价长城:“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长城的修筑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边疆治理。随着长城的修筑,建立起众多的军事设施、民众聚落、信仰场所,推动长城地带成为北部边疆的“中心”。秦朝“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迁北河榆中三万家”。西汉在长城地带推广军屯,“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隋长城修筑之后,“缘边城守之地,堪垦食者,皆营屯田”。“明中叶,益兵增将,络绎于道,营帐星罗棋布,饷用既饶,市易繁盛,商贾因此致富者甚多,起居服物竞尚华靡,习尚为之一变。”长城构建起的军事防御体系,塑造了中国北部边疆有效的社会秩序,体现着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智慧。

  长城的修筑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长城修筑后,逐步形成关市、榷场、马市等贸易场所,长城地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共同家园。西汉长城修筑之后,汉匈逐渐转向经济贸易,“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东汉时期,北匈奴时常前来长城地带贸易,“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明朝时“马市为夷货流通之府,胡汉之人胥仰藉焉。抢掠所获,不足以当市易之利。夷人以市为金路,惟恐失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长城的修筑促进了北方其他民族对华夏文化的仰慕与认同,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如,西晋时期,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匈奴人刘渊自称“汉王”,认为是汉朝的继承者。统一北方的北魏,自称“中国”,并将民族起源追溯至黄帝,孝文帝还主动实行汉化改革。隋代时,东突厥的启民可汗请求:“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晚明时,被明朝册封为忠顺夫人的三娘子感叹:“求再生当居中华。”入主中原甚至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也都形成了跨越长城的文化认同。长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中,在培育塑造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城的修筑推动了中西文明持续交流、互鉴、交融。古老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方交流先河。丝绸之路沿线的长城、亭障、列城、烽燧起到了保护这一条漫长的国际交通干道安全的重要作用。比如,汉代修筑的亭障,成为保障丝绸之路的连绵支点,“旷哉绝域,往往亭障”。世界各地众多商品进入到汉朝,“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向汉朝朝贡的各国使臣络绎不绝,在长城之下开展贸易,“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通过丝绸之路,域外的农作物如葡萄、石榴、大蒜、香菜、胡萝卜等传入中国;波斯文、吐火罗文、梵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也传入中国,对我国思想文化、风俗观念、建筑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经由丝绸之路,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长城的修筑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在2000多年的持续营造过程中,长城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顽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追求和平、维护和平的基因血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外来侵略,长城实现了从“砖石长城”到“新的长城”、“精神长城”的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军民在长城一带英勇抗击侵华日军,极大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抵御外敌、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更是唤起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昂扬斗志,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历经岁月锤炼,长城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对于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更多内容,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长城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赵现海文章《长城: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策划:许华卿 何雯雯)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