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数据出炉!如何理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9:51:00
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金融数据。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与上月持平;M1余额同比增长1.6%,较上月末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25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7万亿元;3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达7.4%,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3月新增信贷、社融均超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上看,主要受企业贷款较大幅度同比多增,以及政府债券持续大规模发行带动,3月新增信贷规模为历史同期次高水平,新增社融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均超市场预期,两个主要金融总量增速加快,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今年以来金融总量数据进一步好转,实体经济需求回暖是根本。”有专家解释,伴随去年一系列宏观政策发力,有效扭转社会预期,行业环境出现改善,企业等经济主体投资意愿也有回升。宏观政策协同效应明显增大,除了货币政策明确适度宽松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政府债券发行和财政支出节奏明显加快,多地重大项目也在加速落地,这些最终都体现为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需求,带动信贷加快增长。按目前财政支出数据测算,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为15.2%,高于过去三年同期平均水平。
信贷数据何以超预期
如果详细拆解本次数据背后的支撑因素,可以看到如下因素。
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回暖是3月贷款的重要支撑因素。“3月企业贷款同比多增5000亿元,主要支撑项是企业短贷。3月企业短贷同比多增4600亿元,我们判断可能与企业经营周转资金需求增加、金融‘挤水分’效应边际淡化,以及当月票据利率和债券发行利率走高,短贷对票据和债券融资形成一定替代等因素有关。”王青分析,此外,3月票据融资季节性负增1986亿元,同比少减514亿元,对信贷整体同比多增也有一定拉动。
“此外,个人住房贷款较快增长,主要与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迎来‘小阳春’有关。”王青解释3月新增居民贷款也有所修复,同比多增447亿元,主要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531亿元。3月包括一手房和二手房在内的整体房地产市场延续小幅回升态势,加之政策面支持居民中长期消费贷和经营贷投放,共同支撑居民中长期贷款恢复同比多增。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3月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都出现回暖。一方面,3月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经营景气程度均有提升,其中制造业PMI达50.5%,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生产、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6%、51.8%,环比2月分别提升0.1、0.7个百分点,产需指数均有进一步扩张。同时,财政支出提前发力,重大项目建设也在加速落地,百亿级以上的大项目增多。这些积极因素反映到信贷市场,体现为有效融资需求的回暖;另一方面,地产“小阳春”下个人住房贷款较快增长,提前还款情况也有较大缓解。房地产步入“金三银四”传统销售旺季阶段,核心城市房地产“小阳春”成色较好,市场交易活跃度持续回温,对按揭投放形成一定支撑。克而瑞数据显示,百强房企3月销售操盘金额环比增长69%、同比降低11%,房地产市场仍处在“止跌回稳”状态,但销售景气度环比改善。
下阶段金融总量增长仍有支撑
3月金融数据较为积极,那么市场专家如何看待后面的趋势呢?
有业内人士提出,4月是传统的信贷“小月”,叠加当前外部冲击加剧的影响,业内人士预计部分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可能回落。但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各方面还会继续保持有力度的政策支持,助力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金融部门也在多方施策稳固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挖掘国内有效需求,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
例如,在促进内需方面,金融支持亦大有可为。实际上,此前一段时间里,消费贷款增势向好也对近期贷款增长有支撑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也存在一部分降价促投放以及贷款间置换等情况。温彬谈到,近期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诸多大力提振消费的措施,并着力增加高品质消费供给。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金融管理部门也在积极指导银行机构增加消费金融供给、优化消费金融管理,并优化消费金融环境。多家银行相继发布专项计划,大力进军消费贷市场,并通过丰富金融产品、提供便捷服务等,更好满足了居民消费信贷需求。
“3月以来,银行间消费贷利率快速下降,进一步推动消费贷的需求集中释放。不过,也需要注意,银行也要维持合理有序竞争秩序,防范难以覆盖经营成本的低价竞争。”温彬提示,金融机构可围绕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领域,通过创设产品、下沉服务、挖掘客户、做大蛋糕,确保消费贷款真正用于支持消费,实现金融支持消费的政策意图。
此外,近期财政部公布将发行首批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预计未来可撬动4万亿元信贷增量。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为应对冲击,年内储备政策工具箱还包括降准降息、增量财政、生育补贴、消费支持、地产收储等多项工具,助力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提振消费和投资。金融部门也将多方施策稳固金融支持力度,充分挖掘国内有效需求,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并助力经济逐步向新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