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实时讯息

夜读|章慧敏:你会吃饭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9:36:00    

老友去外地探望儿子一家,回来后便吐槽说实在看不惯他们吃饭的“自助餐”形式。按理说每天晚上一家三口下班的下班、放学的放学,餐桌上是夫妻、亲子最温馨和谐的时刻,可老友辛辛苦苦做好了饭菜,一家子倒好,每人夹上一点菜,各自占据一方吃起来。儿子坐在电脑前吃饭,媳妇斜倚在沙发上边刷手机边吃饭,孙子端着饭碗进了自己的房间,相互间没有任何情感链接,仿佛这个家是不需要餐桌的。

老友孤零零地坐在餐桌前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家怎么像是合租一套房的室友,冷冰冰的哪有温暖可言?她问儿子,我不在的时候你们怎么吃饭?儿子说,就这么吃啊,工作日吃食堂,保证荤素搭配;晚上各自点外卖,想吃什么点什么;休息日去餐厅打牙祭。这段日子老母亲天天热菜热饭侍候,反而有点不自在了。

朋友几个劝老友不必在意,说这种现象在小家庭里挺普遍的,可我觉得老友并非矫情,我们吃饭不能只为填饱肚子而吃,中国人的餐桌素来是有仪式感的。生活的温度就在餐桌之上,好好吃饭是人间的烟火气,也是生活的态度,不会吃饭的人是缺乏幸福感的。

我小时候的许多规矩都是在餐桌上学到的:比如一日三餐要按时,比如吃饭不咂嘴,比如碗里的米粒要吃干净,比如吃饭时要有坐相……还别说,从小在餐桌上养成的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自律和修养。我对父母的感恩也是从餐桌上启蒙的。

那时,我妈打理着家里的饭菜,父亲下班回家刚停稳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后就去厨房了,他是去看忙碌的妈妈还有什么需要洗洗涮涮的。有他在一旁打下手,我妈自然开心,干起活来也有劲。我记忆很深的是每到休息天,或是家里来客人了,我爸的角色便转换成厨师,我最喜欢看他片豆腐干,一块薄薄的豆腐干他能片成六到七片,然后切成细丝。我成年后试图超越他,可最高纪录停留在四到五片,我的笨手输给了我爸拿手术刀的手。

我爸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懂得体贴我妈的辛苦,饭菜上桌他总是夸赞味道好。餐桌上的赞美让一个不善于把爱挂在嘴边的男人很自然地表达了真情。当然,父母亲在餐桌上也有冲突。我妈喜欢在吃饭时教训我,数一数二列举我的不是,我眼泪汪汪,再好吃的饭菜也没啥滋味了。我爸暗示我妈饭后再批评,可我妈正在气头上,哪会接受?我爸说饭里都是怨气,这种饭吃不得,会得胃病的。

现在想来,我爸的话何其有理。我看到现实生活中不少餐桌就像是家人释放愤怒的地方。情绪不好,食物便带着负面毒素,说得温和些这顿饭等于白吃,说严重点,当然会影响胃。

我们为什么总是期待三五知己一起相聚?那是因为彼此间在品美食、喝咖啡时,始终在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这种营养难能可贵。如果家庭也有这样的氛围呢?在餐桌上父母夸夸孩子,夫妻间说几句可心的话,白天上班受的气,下班回家得到了安慰,谁不希望回到这样的餐桌呢?

前些天,好友约请去她家做客,当我看到她家的餐桌上用细瓷餐具精心摆放的效果,忍不住“哇”了一声。好友为这次聚餐赋予的仪式感为我们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上桌前,她让我们把手机放进包里,他们家吃饭不看手机的规矩立了好些年了,家人面对面吃饭时没有外来因素就会聊天说事,这只是回归吃饭的本质。

人间有味是清欢。吃饭的仪式并非一定要追求形式,幸福其实很简单,从餐桌开始,食物的美味与心灵的滋养共存,这才是会吃饭的体验。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