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实时讯息

双轮驱动:看外贸企业如何破局求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4:19:00    

山东港口日照港开通木材外贸船只“绿色通道”,提高通关效率。新华社发

2025年首趟北京-莫斯科中欧班列启程。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武汉市民在商场“出口商品拓内销”专区挑选商品。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客商在第137届广交会上选购安防产品。新华社发

【经济界面】

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快速升温,美国关税壁垒和贸易霸凌对世界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拖累世界经济复苏。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外贸顶压前行,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积极主动开拓新天地,以外贸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变化的不确定性。

向“新”向“质”,展现外贸的底气和实力

2小时40分!4月19日,北京亦庄,天工机器人赢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而在几千公里外的广州,智能化成为广交会的亮眼标签,今年首设的“服务机器人专区”人气爆棚,46家业内顶流企业携机器人前沿产品惊艳亮相。

中国制造向“新”向“质”,是中国外贸的底气和实力。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的第137届广交会一期日前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的148585名境外采购商到会,创历史同期新高。参展企业达11304家,其中“新三样”、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相关题材参展企业约3700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企业超5100家。服务机器人、VR设备、零嵌冰箱、双驱分舱洗衣机等新消费产品备受关注,中国“智造”硬核实力吸引大批采购商参观洽谈。在一幕幕火热洽谈、成交场景背后,是中国创新力量的展示。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培育了一批配套能力强、产品性能优的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进了中国外贸向“新”而行。中国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动能强劲。一季度,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出口增长7.6%,占据外贸进出口的“半壁江山”。

从产业体系的大背景看,中国连续15年稳居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0%左右,新动能不断成长。

数据显示,我国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连续4年保持增长势头,今年一季度继续增长10.8%;专用装备出口连续9年增长,一季度增长16.2%。我国的新能源产品继续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季度,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出口分别增长43.2%、18.8%和8.2%。

依托于产业配套体系,我国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潮新品不断推出,在世界各地赢得认可和赞誉。自主品牌产品出口规模逐年增长、占比不断走高,今年一季度继续增长10.2%,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22.8%。小到咖啡机、扫地机,大到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中国产品的科技含量得到广泛认可。

今年一季度,虽然外部限制增多出口承压,但出口依然保持了6.9%的增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指出,广大外贸经营主体快速响应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一些传统产业凭借配套齐全、转型升级快、经营灵活的优势,也不断推出“新品”“潮品”“爆品”,推动竞争力“焕新”。像玩具、服装等行业,通过小订单、多批次、快速反应的“小单快反”模式,将交货周期从原来的1个月大幅压缩到1周以内,显著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海关总署在日前召开的进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座谈会上提出,海关将着力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政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监管制度、促进开放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常态化关企沟通交流,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稳订单、拓市场,进一步促进外贸稳定发展。

坚定信心,构建贸易多元化格局

“他要,我们就做。美国不要,那我就分给我们其他客户。”义乌商贸城的经营者聂自勤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很火。作为一家经营了20年的头部商户,她店内出口销售总额近一半来自美国。如何应对关税战影响,她硬气的回答获得点赞无数,“先找出路,改变自己”。

聂自勤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企业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的勇气。放眼全球、破局求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多元化市场,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开辟贸易新渠道新方式,中国企业正在努力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双轮驱动”,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太惊喜了,我们收到了几百张海外客户的意向订单,你看,每一位同事都在忙着接待客户。南美、中东和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都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一位首次参加广交会的企业经营者表示。

“中国产品能满足所有市场的需求,不管是物美价廉的,还是价高质优的,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约旦采购商伊玛丁·穆斯塔法说出了很多采购商的心声。关税战虽然对我国的外贸行业造成冲击,但不影响我们整体的出海大势,更挡不住全世界都想和中国做生意的热情。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尤其是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强大韧性。

近几年,我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构建贸易多元化格局,成效非常明显。目前,我们已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贸易伙伴。今年一季度,东盟继续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进出口同比增长7.1%,占中国外贸的比重提升到16.6%。同时,中国对欧盟进出口增长1.4%,几乎每分钟有超过1000万元的贸易往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同比增长2.2%,占外贸比重达51.1%。我国外贸多元化市场格局正在形成,这也意味着我们对某一个国家单一出口市场的依存度在下降。2018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是19.2%,2024年已经下降到14.7%。

“危机也是转机。”浙江一家电器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企业因美国“对等关税”政策遭遇出口压力,却在今年的广交会上迎来转机——不仅与伊朗、俄罗斯采购商达成合作,还通过京东、天猫旗舰店快速打开国内市场,线上日销量暴涨,国内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超出预期。

软木垫、软木塞、软木装饰品……在浙江嘉兴经开区嘉北街道某公司,以树皮为原料,通过特殊工艺压制而成的多款日用品在展示柜里静静陈列。今年该企业带着三箱新品“征战”本届广交会,主攻日韩市场。“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对我们多少有些影响,但得益于多元化产品布局、多渠道客户拓展和中高端市场定位,公司整体发展稳健。现在不少国家的客户还在催着我们赶制订单。”面对新挑战,公司董事长李松富满怀信心。

多措并举,积极开拓外贸市场蓝海

“这批生姜终于找到新家了!”4月15日凌晨,看着满载6.6吨生姜的冷链车驶入大润发华北仓,山东青岛一家农产品公司负责人长舒一口气。这家深耕海外市场六年的企业,在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下,今年1月被迫暂停出口业务,上千吨优质生姜一度面临滞销困境。

转机出现在4月13日。“得知大润发开通外贸产品内销绿色通道,我们赶忙发送了合作邮件,没想到,从资质审核到产品上架仅用了48小时。”该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出口标准比国内常规要求更高,这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截至4月18日,首批15吨生姜迅速售罄,华北地区日均销量稳定在2吨以上。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内市场是外贸企业的坚强后盾。多方认为,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稳外贸与扩消费结合,以国内大循环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助力企业应对外部冲击。

一些出口企业表示,目前“外转内”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他们国内线上运营能力不足,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渠道和平台。针对这些难点和卡点,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和企业在迅速行动:畅通企业内销渠道,助力稳外贸扩消费;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推动内外贸标准认证衔接;加快建设拓内销服务体系,建设内外贸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瞄准国内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现场,拥有47年历史的溢达集团某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外贸转内销,是一个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的道路,要积极拥抱变化。

如今,溢达集团不仅成功开拓内销市场,更打造出自主品牌,实现了从代加工到品牌运营的跨越。同样参展的诚合祥(海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双向贸易”。公司总经理介绍:“我们正将海南优质水果出口至欧洲、迪拜市场,同时引进东南亚榴莲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红利。”

广交会“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现场,包括京东集团在内的十几个电商、线下商超等商家代表纷纷发布了助力外贸企业供需对接宣言。

从5月1日起一年时间内,京东将投入2000亿元采购外贸转内销产品,依托自营模式和供应链能力帮助受到冲击的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开辟新的广阔蓝海。4月15日,淘宝天猫启动“外贸精选”专项,计划面向至少1万家外贸商家、10万款外贸货源,通过快捷入驻、流量和佣金激励扶持、半托管服务等六大举措,助力外贸商家快速“外转内”。淘宝天猫“外贸精选”深入100个外贸产业带集群,以半托管模式从入驻到选品、定价等全链路由平台手把手指导。

在这些掷地有声的宣言和坚实有力的举措里,我们看到中国外贸更好的前景和未来。

(本报记者 张翼 董蓓)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