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实时讯息

全省铺开!AI教育从娃娃抓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7:54:00    

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举行,正式发布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两素养一纲要”方案(以下简称“2+1”方案),即《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记者获悉,在课时方面明确要求,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上课。受访单位供图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介绍,“2+1”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提供参考。

“2+1”方案都有哪些亮点?

据悉,“2+1”方案将系统推进,打出AI教育组合拳。林如鹏表示,方案从目标层提出了师生素养框架,明确了师生素养能力坐标,从路径层制定了《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从课程到课堂的实施路径。解决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标可依、有课程可用、有教师可教”的问题。

此次“2+1”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化描述。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其次,实行全链闭环设计,课程可落地、可评价。林如鹏表示,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课程纲要明确了广东省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应用、智能思维、伦理责任。

该方案还提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各地探索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等。

深圳教育界有何反响?

2+1”方案出台后,在深圳教育界引发了热烈反响。

蛇口学校物理教师李聪认真研读了一番方案。他表示,AI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刚提出来的时候,老师们并不知道如何应用于教学之中。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市、区教科院的教研员组织了多次相关培训,让一线教师有了更多了解和尝试的机会。“如今,‘2+1’方案的出台,让我看到了广东省在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也对如何将AI融入日常教学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人人都知道人工智能的重要,但真正落实进一线课堂还有待实践、反思与检验。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荔香学校副校长杨征认为,“方案从政策层面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时候教,教成什么样等人工智能与义务教育相融教育教学的本质问题。”据了解,该校3月3日成立了校级AI讲师团,24名教师从12个学科入手,开始AI融入课堂的实践与探索。接下来,杨征透露,学校将根据“2+1”方案精神,以这24名种子教师为切入口,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巧见慧,全校全面推进,形成荔香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特色。

在学习完“2+1”方案后,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校长张祖志认为,方案的体系化设计,彰显了科学布局,方案将人工智能教育的蓝图,转化为了“施工图”“实景图”,有利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整体推进。方案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措施,让他认为将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学校的落地。“此外,数字普惠体现着教育温度,这个方案有利于破解数字鸿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落实。”张祖志称。

“方案意义深远,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指明方向,助力广东教育迈向智能化新时代。”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育才实验学校校长龚振称,该集团将认真学习,切实落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整合优质资源,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开发特色课程,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助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