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实时讯息

漠筑天路——写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22:17:00    

漠筑天路

——写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

■中国军网记者杨徐子琳

瀚海流沙与浩渺星河在这里相遇。

酒泉,始于荒芜。天路,行之而成。中国航天人在漠野中架起通向宇宙的天路,用风沙磨砺的意志浇筑星辰征途。

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中国军网记者王粲 摄

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搭载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奔向“天路”,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顺利升空。

一声巨响震撼天地,一抹橘红点燃戈壁。

沙砾被火箭尾焰炙烤,腾起金色雾霭;沙丘披着紫纱静默伫立,凝望着烈焰撕开云层的壮美轨迹。星河在轰鸣中渐次苏醒,与火箭拖曳的光带遥相呼应,迎接神舟赴天际。

(一)

从嘉峪关机场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满眼荒芜。除了戈壁,还是戈壁。驱车4个多小时,窗外的沙漠如同循环播放的默片,一帧帧从眼前掠过,一路向前,通往天际。

相似的场景也发生在王红梅身上。1997年7月,王红梅大学一毕业便千里迢迢奔赴酒泉。她从西安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又换乘清绿铁路,奔波了240多公里才到达。“铁路一直向前开,越往西北越荒凉,偶尔看见两棵树,过会儿又消失了。我不知道我在哪,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但我想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一直看到前来接站的工作人员,王红梅才感叹道:“终于看到人了!”

车窗外,“东风航天城”字样的石碑矗立。中国军网记者杨徐子琳 摄

当黄色褪尽,终点到了。

一块青灰色的石头矗立在路边,上边刻着几个格外醒目的红色大字——东风航天城。这是我们此行的终点,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起点。我徒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激情,脊背也不禁挺得更直了。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作为逃逸塔的指挥,王红梅亲睹了这历史瞬间,“我当时特别激动,亲戚朋友在电视上看到我坐在椅子上,蹬着腿儿、晃着头在那使劲拍手。”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七号,从小岗位的操作手到关键岗位定岗人员,王红梅陪伴并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长。

20多年来,王红梅在这里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将根深深扎在东风航天城。“我不知道我会在这里工作多久,但需要我一天就干好一天,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2023年12月30日,执行完最后一项定岗任务的王红梅正式退休。虽不在航天一线,但在运动场上她和“战友们”依旧并肩。“我们还组了个羽毛球队呢!”运动是东风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航天人的达观,是对孤寂的省略。

同事眼中的王红梅总是笑眯眯的,说话轻声细语。但对待工作,她严肃、严谨。她留下的工作笔记成为了同事们口中的“宝典”,每当有数据拿不准、流程不清晰的时候,总能从这里快速找到答案。“没想到能帮助到大家。记笔记是航天工作者的习惯,我们都有好多本。每一次测量的数据都在为最终执行任务积攒经验,多观察、做好平时的数据的积累,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我没觉得我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平凡的伟大,让不可能成了可能。

(二)

总装厂房与发射塔架间有一条1500米的转运轨道,是火箭去塔架的专用路,耗时近2小时。这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前距离最近也是最难走的一段路,恰如来到这里的年轻人。

2018年,95年出生的杨晨跨越了大半个内蒙来到这里,今年是她工作的第7年。在此次任务中,她担任火箭转运前测发工作的代理指挥——这是该岗位第一次将重担交由年轻人负责。

“指挥和组长都出差了,此次由你来做代理指挥的工作。”

杨晨接到任务的时候是在家里,“我当时愣住了,听着领导给我布置任务,只知道说好。”不同于其他发射任务的轻车熟路,载人航天任务给杨晨带来新的挑战,“很多任务和设备状态都需要我很熟悉才能整体把控。”查阅资料、熟悉任务计划、翻看操作记录、请教前辈老师……那段时间,她的身影总是奔走在暮色中。在高耸的火箭下,杨晨被衬得十分瘦小。回家的路上,她的大脑还在飞速运转、复盘,“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希望能更完美。”杨晨笑着说道。4月16日,神舟二十号船箭组合体顺利完成垂直转运。

李迎春比杨晨早一年来到这里,30岁出头的他如今已是某测量室副主任。“最开始,我以为搞科研就是写写论文、提提方案。但没想到,这里是‘真枪实战’。”李迎春带领团队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关于如何实现设备自身的快速定位。原有的测量手段时效较长,需要很大一部分人力。于是,他改进导航算法,使设备快速定位,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

行稳致远,中国航天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航天人的接续成长。此次任务中,长征二号F遥二十火箭的遥测系统首次应用5兆码率状态,实现飞行数据全程实时测量与下传,缩短数据处理时间,提升质效;影响航天员安全的重要参数实现了实时和延时的双倍保留与传输,更加全方位地确保航天员安全。此外,遥感图像也升级了清晰度、增添了数量,实现了图像测量的能力。

2025年4月23日,东风航天城的工作人员在大漠中进行乐队演出。中国军网记者杨徐子琳 摄

发射前一晚,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在大漠中举行,这里曾是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远处的地平线上,天幕被染成橘红,映衬着大漠中央这群倔强的蓝。蓝色工装是乐队“独家定制”的演出服,是航天人最爱的颜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他们用最直白的呐喊唱尽扎根戈壁的无悔赤诚。

不远处,一群孩子挤在破旧的红砖墙的屋顶上,使劲地摇晃着小红旗为乐队助威。一个孩童被高高举起,他用手指向前方,大声炫耀,“那是我爸爸!”从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新一代航天人正在接续远航。落日的余晖下,你既会被那标志着现代文明的100多米高的“通天塔”所震慑,又会为发射场四周那田园牧歌式的风貌所困惑。现代与原始共存,或许可算作东风航天城的又一特色。

(三)

出征的这条路,有的人走了一辈子。

吴杰是第一批航天员,虽未能实现飞天梦,却以教练员身份默默耕耘20余载。他的工作日志里,那句“遥看神六巡天走,梦想神七伴我游”的遗憾,化为托举后辈的阶梯。

2024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现场。中国军网记者王粲 摄

从圆梦园广场到发射塔架,这是宋文强和他的车队护送航天员去往飞天前的最后一站。

沿途挤满了人,他们高举红旗,大声呼喊着:“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祝你们成功!等你们凯旋!”宋文强穿着隔离服,手扶方向盘,目视前方,无暇感受人们的热情。他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执行开车护送任务了,但每一次都如第一次般紧张。“车速要平稳,注意力要集中,不能有任何闪失。”8公里,十几分钟的路,总是觉得那么漫长。

当车队抵近塔架,目送航天员踏上“通天梯”,宋文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我们总是背对航天员,执行过这么多次任务,也从没看清过航天员的脸。”等待返回的时候,他想起了女儿安安——这个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日诞生的“航天宝宝”。提起女儿安安的小名,宋文强心里藏着三重期许:愿女儿平安长大,愿工作安稳顺利,愿航天员安全凯旋。神舟十九号返回的那天,将是安安的另一个“生日”。

蓝色发射塔架旁,“我们从这里进入太空”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这是航天员陈冬第三次奔赴太空。从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再次担任指令长,陈冬仅用了15年。如今,时隔两年半再次升空,陈冬更多了一份从容。

“10、9、8、7、6……”

伴着零号指挥员的口令,全场一起倒计时,带着焦急与期盼齐刷刷地望向1500米外的蓝色塔架。

随着零号指挥员发出“点火——” 口令,一声巨响,地震天摇。一个小女孩儿脱了鞋站在椅子上,高举着相机,记录着这振奋人心的时刻。

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熊熊燃烧的烈焰,映红了半个天宇;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上的那面五星红旗,伴着威武雄壮的火箭升向天空;那隆隆滚动的轰鸣声,仿佛在向神舟十九号宣告:兄弟,我来了!

此情此景,小女孩儿从未亲眼见过,她被眼前这壮丽的景象震住了。她双手微颤,两行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她留恋地望向天空直到火箭变成一个黑点。

返程的路上,天色渐暗。胡杨路、东风路、神舟路……东风航天城,一个将飞天神话变成现实的地方。这里每一条路都镌刻着航天人的“独家记忆”,即便是路灯杆,也被装饰成了长征火箭的模样。

路名,是历史,更是民心。

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奏响太空首曲《东方红》,到2025年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再探苍穹,55年一路走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立于世界之巅。千年戈壁上,“天堑变通途”的祈愿化作现实的通衢;历史长河中,神舟飞天的轰鸣替代了“驼铃穿沙海”的回响。从此荒漠有了脉搏,天路不再遥远。

茫茫星海,行始于斯。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于雅倩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