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欧盟对中国“贸易转移”的担忧,没必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9:28:00欧实
欧盟日前明确表示,美欧关税谈判与中欧关系无关,不会因美国压力而对华“脱钩”。这种清醒值得肯定。与此同时,也需要看到,一些欧洲政客对中国“贸易转移”的担忧,没有必要。比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必须高度警惕并防止中国商品因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而涌入欧洲,并说已经向中方提议建立“贸易流动监管机制”;即将出任新一届德国总理的默茨也称,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德国将更强烈地受到中国产品冲击,他呼吁欧委会立即采取行动。这种担忧实属无谓,因为中欧贸易是互利共赢的,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是基于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
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近日发表的《特朗普关税对欧洲的经济影响报告》明确指出,这种担忧显然被夸大了。事实上,即便在美国政府宣布对华加征关税措施前,美国对许多中国产品就已征收了高额关税,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中仅有13.5%流向美国(中方最新统计数字为14.7%)。由于欧盟和中国商品在各自的比较优势上差异较大,双方的出口产品几乎没有重叠。在该报告所列的94个产品类别中,只有21类的重叠率超过10%,其中大多数产品的贸易量还非常小。受影响最大的3个产品类别分别是雨伞、柳编制品和玩具,分别仅占欧盟出口额的不到0.05%。对欧盟来说,最担忧受到冲击的产品是电机、电气设备及零件。2023年中国对美国该类出口价值约为1248亿美元,其中智能手机和锂电池分别占比31%和10%。但欧盟几乎不生产智能手机,在电池制造领域的所占份额也不高,就算有“贸易转移”,其冲击也十分有限。
该报告没有提到的一个事实是,从特朗普上一任期开始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并没有引起显著的中国产品对欧贸易转移。据2018年到2024年前10个月的统计,中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了4.6%,其间对欧出口占比只提高了0.4%。
欧方应该看到,中国自2018年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拉动力。为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中国政府已经储备了充足的政策工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摆在工作任务的首位,扩大内需战略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已经全面实施。例如安排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因此,中国输美商品即便无法真的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将是一个主要的吸收渠道。中国既无意愿也没有必要去搞市场倾销和恶性价格竞争。中方同意以价格承诺方式谈判解决电动汽车关税问题,就体现了对欧方关切的充分理解和照顾。实际上,中国出口的优质产品丰富了欧洲国家的供给,有效缓解了欧洲通胀压力,也为欧洲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欧方对此理应客观公正看待。
欧方与其执着于建立“贸易流动监管机制”,不如关注中国政府的政策措施动向及其积极影响。中国转向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同样将为欧洲等世界各国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中国正大力推进的服务业扩大开放,聚焦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斯洛伐克首次以国家馆形式参展,具有90年历史的法国联合制药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把最好的产品带到中国”成为欧洲企业的共同目标。
更应引起欧方重视的,则是美方因挑起贸易争端而“主动让出”的中国市场份额。据报道,由于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中国炼油企业对美国石油的采购量大幅削减了90%,转而大规模从加拿大进口原油。贸易摩擦也为澳大利亚牛肉出口创造了机会,澳谷饲牛肉在中国需求激增,今年2月至3月对华出口量同比增长近40%。当英伟达和波音对华出口因遭受美国滥施关税反噬而出现大幅下滑时,欧洲能做些什么?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
美国关税政策才是扭曲全球贸易的根源,中欧都是受害者。面对单边霸凌行径,欧方应着眼大局,同中方一道肩负起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责任担当,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欧洲人常说,每朵乌云都有银边,如同中国人对“危中有机”的理解。相信只要坚持开放合作,中欧必将在危机中拓展新的合作机遇,既成就彼此,也照亮世界。(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相关文章:
- 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稳定之锚” 04-24
- 习言道|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 04-24
- 欧盟对中国“贸易转移”的担忧,没必要 04-24
- 乌克兰总统提议“立即全面无条件停火” 04-24
- 加拿大总理:将坚决抵制特朗普关税政策;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特朗普上任后美国科研人才外流加剧丨早报 04-24
- 美国下最后通牒?俄方回应 04-24
- 王毅同伊朗外长阿拉格齐会谈 04-24
- 双轮驱动:看外贸企业如何破局求变 04-24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