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百科

首页 实时讯息

【地评线】中安时评:粮田”变“良田”,让“大国粮仓”充盈满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1:17:00    

来源:【中安在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则是维系这一根基的命脉所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今天的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二十一连丰”,正向着农业强国的目标阔步迈进。而今,这一战略部署,既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精准施策,更是以系统思维重构农田生态、重塑农业未来的深远布局。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水乡,从黄淮平原到西南梯田,中国正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笔,在广袤耕地上绘制一幅“粮田”变“良田”的壮美画卷,为端牢中国饭碗筑牢坚实“耕”基。

以系统规划构建耕地提质新格局。高标准农田建设绝非简单的工程叠加,而是立足全局的系统性革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里,以“一平”“两通”“三提升”为基准,分层制定国家标准、省级细则和市县操作规范,形成科学完整的标准体系。通过分区施策,东北黑土地重点强化灌排设施与地力保护,西北干旱区着力破解“卡脖子”旱情,南方丘陵地带则聚焦田块整合与防涝能力提升。这种差异化布局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兼顾区域发展需求,使耕地提质从“千篇一律”转向“因地制宜”。更值得关注的是,方案严格划定生态脆弱区建设红线,将农田改造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确保粮食安全与绿水青山共生共赢。

以科技创新激活农田产能新动能。田好一半谷,地好一半福。高标准农田的核心价值在于“藏粮于技”,要推进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墒情监测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动传统耕作向智慧农业跨越。在通过土壤改良培肥、灌排系统升级等科技手段,如岳阳市实现亩均节水、节肥、节药率在10%以上,粮食产能平均能够提高10%,亩均节本增效在300元左右。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农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为农机农艺融合创造了条件,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得以规模化推广。这种“硬设施”与“软技术”的双重赋能,不仅释放了耕地生产潜力,实现“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更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从“面朝黄土”到“数字种田”,为粮食产能跃升注入科技引擎。

以机制创新筑牢长效管护新防线。建设高标准农田易,守住良田沃土难。推动更多“粮田”变“良田”,这是一份“任务书”“施工图”,需要创新建立“建管并重”的全周期机制,从项目审批、资金监管到运营维护形成闭环。既要通过工程质量终身追责、信用评价体系、农民参与监督等制度设计,严防“重建轻管”痼疾;也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保险介入等市场化管护模式,破解公共设施维护难题。更重要的是,方案将永久基本农田动态调整与高标准建设挂钩,确保良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可以说,在制度性保障下,加之农田“高标准”激活“地、技、人”全要素,让农民有钱赚、粮食有保障、乡村有活力,无疑,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已成为永续发展的“黄金地块”。

从“望天田”到“吨粮田”,从“碎片地”到“连片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重塑中国农业的地理版图。今天的中国,当18亿亩耕地逐步蜕变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大国粮仓”的根基必将更加稳固。在耕地里播种希望,在沃野间耕耘未来,中国正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支点,撬动粮食安全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协同发展,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充盈“中国饭碗”的坚实底气。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